【区域医疗中心】神经重症医学科成立一周年回顾:坚韧前行,技术创新,精诚服务

发布于: 2024-11-27 19:12
阅读: 71

神经重症医学科成立一周年回顾:坚韧前行,技术创新,精诚服务

(通讯员:胡阳 陈兰兰)神经重症医学科作为重症医学的重要一环,担负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使命,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医疗水平与居民的健康保障。我院神经重症医学科自2023年成立以来,科室团队在公立医院的坚实平台上,在院领导的高瞻远瞩和多方专家的无私援助下,克服重重挑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初创到发展的跨越,为区域医疗体系注入了新的力量。

作为一家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重症医学科不仅肩负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任,更承担着技术创新、医疗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责任,这对强化城市医疗建设、提升区域医疗中心的救治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回首这一年,科室在技术创新、医疗质量优化、早期康复探索、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显著进展,标志着其已经成为区域医疗体系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以“一年拼搏,坚韧前行”为主题,全面展示神经重症医学科在病区建设、技术传承、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大力支持与团队奉献:筑牢病区基础

在神经重症医学科的创建过程中,医院管理层与神经外科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病区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6月,病区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人力资源成为一大难题。为了加快进程,院领导高瞻远瞩,迅速部署人力支持。医务部和护理部不仅在早期阶段选派人才参与培训,还安排了多位神经重症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储备。这一人才部署为新科室的顺利起步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神经外科团队不畏艰难,展现出“愚公移山”般的毅力。自治区人民医院(后简称总院)专家帕尔哈提带领团队,昼夜不分、全力以赴地清理和消毒病区的每个角落,确保患者拥有一个洁净、安全的环境。在设备搬运、安装调试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迎难而上,彰显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感人的画面不断涌现,甚至连员工的家属们也自发加入了清理工作,孕期员工王文静更是坚持到生产前一日仍在参与力所能及的建设工作,充分体现了集体的凝聚力与担当。

帕尔哈提主任时刻鼓励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共同克服重重困难。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士气高昂,每一个细节都被严格执行和检查,最终,10月25日,神经重症病区如期投入使用。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共同奋斗的精神,才让病区得以稳步建成,并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技术援助与传承:总院专家的无私支持

在神经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总院专家的无私援助犹如接力棒,帮助科室在短时间内掌握并应用了先进的神经重症技术。初期建设完成后,来自总院的神经内科沙晶副接手了技术支持的任务。她不仅带领科室团队深挖业务,还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诊疗经验倾囊相授。沙晶通过教学查房、讲座和临床指导,将急性脑卒中、脑出血等急危重症的处理流程与临床思维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医护人员,帮助团队快速提高专业水平。

在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神经重症科团队迅速开通诊疗绿色通道,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的急救管理体系。为确保团队医护能够应对重大危重病症,护士长陈兰兰也被安排前往总院学习,在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ICU的两位护士长悉心指导下,学习了环境布局、工作流程和人性化服务的宝贵经验。这种系统化的支持,让神经重症科迅速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照护。

过去一年,科室成功救治了131例神经系统重症患者,涵盖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多种复杂病情。通过总院专家的传授和规范医疗流程,团队的救治成功率不仅明显提升,还推动了技术的本地化。正如科室护士长陈兰兰所说:“总院专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更教会了我们对待患者的态度——永远不放弃希望,永远与时间赛跑。”

总院专家的接力帮扶不仅为神经重症医学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培养了科室自我成长的能力。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逐步应用,科室逐渐形成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进一步提升了对患者的综合救治水平。

人才引进与专业提升:精医重术,服务生命

神经重症医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持续的专业提升,这既是医院迈向区域医疗高地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公共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新任科主任杨旭森的加入,为科室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他凭借丰富的专业背景和无私的工作精神,迅速融入团队,不断激励并引领团队朝更高目标迈进。

杨旭森不仅参与日常诊疗工作,还坚持与一线医护人员并肩作战,时常通宵值班,全面深入了解科室实际情况。他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逐步完善技术体系,在他的推动下,神经重症医学科在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亚低温降温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使团队具备了应对复杂危重病症的扎实能力。与此同时,杨旭森注重团队的综合培养,每周安排专业知识培训,特别是在血管活性药物管理、镇痛镇静、血气分析等领域,为医护人员夯实基础、拓展技术提供了平台。

此外,杨旭森还与总院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借助专家查房、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持续提升科室的综合诊疗水平。通过多模态脑功能监测和其他新技术的引入,科室在神经系统重症救治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为区域内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正是这种精医重术的坚持,让神经重症医学科不仅在技术上日臻成熟,也在区域医疗服务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人才引进和专业提升,使科室能够在关键时刻承担重任,成为保障生命的坚实后盾。

以患者为中心:从优化服务到全面康复与教学创新

在神经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历程中,“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始终,推动了科室在医疗服务质量、早期康复及教学创新上的不断突破。这种理念使科室在技术提升的基础上,从“生存保障”向“生活质量”跨越,同时为未来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平台,实现了科室在医疗质量上的螺旋式上升。

首先,在不断精进医疗技术的同时,科室始终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引入床旁置入鼻肠管、三腔CVC置入、亚低温降温等新技术,团队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率和舒适度。同时,科室还设立了高依赖病房(HDU),通过精细化护理措施,保障重症患者在康复早期即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支持。这种服务优化不仅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也提升了整体医疗质量,为患者康复之路提供了切实支持。

为了进一步改善重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科室积极探索早期康复的理念。对于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逐步开展康复治疗,确保患者从“生存”向“生活质量提升”迈进。科室通过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帮助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恢复四肢运动、日常生活功能和心肺能力。康复科的专业协助使这一探索更加成熟,让无数患者在早期干预下取得了显著的康复进展,回归生活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此外,为保障重症医学的长期发展和医学人才梯队建设,科室承担了医学生的实习和培训任务。科主任和护士长在教学上精益求精,通过创新教学法将复杂的临床技能传授给未来的医生与护士。他们在临床见习、CBL(案例教学法)以及混合式教学中,将知识结构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医学技能,还注重培养他们的“患者至上”服务理念与责任感。这种系统性的教学创新,使神经重症医学科成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团队未来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正是这种对患者、技术和人才的全面投入,使科室在“患者至上”的理念引领下,步步走向卓越。从医疗服务的优化,到早期康复的成功探索,再到教学创新的深度实践,神经重症医学科实现了全方位、螺旋式的上升发展,为区域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学科进步树立了新标杆。

感恩同行,共筑医魂

在神经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科室注重打造温馨、团结的团队氛围。

每月的医护生日会已成为科室的一项温馨传统。科主任和护士长会为当月生日的医护人员精心准备蛋糕、鲜花和祝福卡片,让大家在紧张的工作间隙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每次生日会,医护人员齐聚一堂,分享喜悦与祝福,增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这份团结友爱的氛围中,每位医护人员都感受到团队的支持,凝聚力大大增强,大家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

d480a4c6-8ef9-42a1-884c-6385659f39b2.png

未来,科室还计划推出更多形式的团队关怀活动,例如户外拓展和文化交流,帮助团队成员缓解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默契。通过一系列活动,科室将逐步建立一个更富凝聚力的医护团队,为服务患者、推动学科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在团队关怀的推动下,神经重症科全体医护人员在专业岗位上精益求精,始终秉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使命。这份无私奉献与团结协作,铸就了科室独有的“医魂”,成为支撑科室稳步前行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科室将继续在“患者至上、团队为基”的理念指引下,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与服务水平,打造更强大、更温暖的团队,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贡献新的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