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医者·情润油城】生死时速,术中断疾——援疆专家李杰以精准判断助力救治罕见病患者
前言:光阴十载,情谊山海。自2015年第一批上海援疆专家怀揣使命与热忱抵达克拉玛依以来,这场跨越四千多公里的守望相助已走进了第十个年头。十年间,一批又一批的上海专家从黄浦江畔来到戈壁油城,助力医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油城人民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初心未改,薪火再传。本专栏将见证新一批上海援疆专家续写“沪克情”,创造新辉煌。
生死时速,术中断疾
——援疆专家李杰以精准判断助力救治罕见病患者
(通讯员:胡阳、闫文静)无影灯下,麻醉医生永远是站在手术刀锋后的“影子战士”:他们把控着呼吸与心跳的节律,提前把未知的风险掐灭在萌芽;当主刀医生全神贯注于病灶时,他们用毫厘之间的数据守护生命的底线。每一次血压曲线的波动、每一声监护仪的报警,都是他们先于外科医生读出的“战报”。然而,正因为这份职业惯于“隐身”,他们的故事往往被忽略在掌声之外。
近日,我院的手术室里,又一场悄无声息的较量上演。一名因“腹部包块伴呕吐”被推上急诊手术台的患者,监护仪骤然尖叫——血压蹿至203/103 mmHg,转瞬又跌至42/27 mmHg,心率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手术团队下意识停刀,空气瞬间凝固。就在这一秒,上海援疆专家、麻醉科手术室主任李杰快步踏入术间,像一堵墙挡在失控的生命数据前。接下来十几分钟,他用精准的判断与沉稳的指令,把一场可能的心脏风暴摁回了安全的轨道,也让所有人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麻醉医生,才是那把真正握着生命开关的手。
回溯当时场景,患者血压像失控的过山车,一眨眼飙到天际,下一秒又坠入深渊;监护仪尖锐的啸叫盖过了所有声音,无影灯下,所有人仿佛被瞬间抽空了氧气。
得知状况发生的上海援疆专家、麻醉科手术室主任李杰迅速赶至手术间,听主麻医生简要汇报病情后,再看了看监护仪屏幕上的情况,由于多年处理麻醉危急重症的经验,他的脸上依然显得很镇定,因为对他而言,他见惯了凌晨两点的手术室灯火,也听惯了监护仪最轻微的异响。
“嗜铬风暴,按副神经节瘤处理。”李杰一句话,让慌乱的手术室瞬间找到节拍;年轻麻醉医生微微颤抖的手,也在他平静的注视中缓缓稳住。
那一刻,时间像被重新校准,所有人重新呼吸——而李杰只是静静站在麻醉机旁,掌心贴着旋钮,像握住一匹脱缰野马的缰绳,把即将冲出悬崖的生命一点点拉回岸边。团队跟着李主任平稳的指令终于散了大半。直到监护仪上血压和心率数值逐渐趋于平稳,李主任才松了松握着麻醉机旋钮的手,额角的汗顺着口罩边微微渗了出来,在无影灯下看得很清楚——我们深知,刚才这十几分钟,他手里握着的是患者的生命。
虽然随着精确的麻醉管理,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下来,李杰主任的目光却始终没离开患者,严密观察着手术进度,及时与主刀医生刁红亮沟通,并轻声提醒年轻医生:“降压别太快,给循环留点缓冲的余地……断瘤的时候准备好升压、补足容量……”
术后患者血压平稳,科室里年轻的麻醉医生感叹:李主任在手术间隙和大家一起复盘急救病例,把“嗜铬细胞瘤危象给药顺序”拆开来细细讲。过去他常说“麻醉是保命的最后一岗,不能马虎!”——这话在这次急救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出所料,术后的病理诊断也完全印证了李杰主任的术中判断。
如今患者已经能下床缓慢走路了,而此时的李主任正悉心指导着年轻医生进行临床麻醉操作。“经历过一次下次就有经验了,可以总结下做个临床病例讨论,谈谈自己的思考。”他面带和煦笑容鼓励着当事年轻医生,却也暗暗鞭策。
走出手术室,李杰主任用手整了整领口,克拉玛依的风吹拂过他的手——这双手救过急,也传过技术,把援疆医生的经验和责任,带到了油城热土,让无影灯下警报声起时,多了份踏实的底气。
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