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聚力·同心共克】携前沿理念解重症难题,凭超声技术筑健康防线——记自治区人民医院专家郭仁楠
前言:2023年7月,我院正式揭牌成为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连续三年委派专家对我院开展帮扶工作。三年来,专家团队倾囊相授,凭借深厚的专业底蕴和领先的技术,为我院高质量发展精准赋能。
本专栏将聚焦新一批专家风采,展示帮扶成果,记录下这段“天山聚力”、共筑健康的动人历程。
携前沿理念解重症难题,凭超声技术筑健康防线
—— 记自治区人民医院专家郭仁楠

自治区人民医院专家 副主任医师 现任重症医学科主任
专业特长:擅长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重症疾病的诊疗。
(通讯员:孙苗)郭仁楠作为自治区人民医院帮扶专家,自2025年8月进驻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开展工作以来,不仅带来了国际领先的重症医学理念,更以一场场与死神赛跑的实战抢救,让技术革新的力量落地生根,成功将多名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为油城的重症救治事业注入强劲动能。
帮扶不止于授课:让前沿理念与核心技术“落地开花”
“重症医学的发展从不停歇,我们的目标绝不是仅让患者‘活着’,而是要‘活得好’——最大限度保护器官功能,切实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每周的主任查房时间,郭仁楠主任总会将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医护团队,同时带来脓毒症早期识别与精准治疗、目标导向镇痛镇静、液体管理“4D”原则等国际前沿诊疗思路。

理念的落地,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撑。此次帮扶中,郭仁楠将推广“重症医师的听诊器”——重症超声技术作为核心任务。他创新采用“理论授课+模拟训练+床旁带教”的三维培养模式,重点拆解BLUE(急诊床旁腹部超声评估)方案、RUSH(休克与低血压快速超声评估)方案的临床应用逻辑,手把手教团队将技术转化为救治能力。
“过去鉴别循环呼吸衰竭,我们多依赖经验和中心静脉压等传统指标,常常‘雾里看花’;现在有了重症超声,就像有了‘透视眼’,诊断更直观、精准,治疗也能精准‘对症下药’。”参与培训的重症医学科刘鹏医生感慨,道出了团队对技术革新的真切认同。
实战检验:90岁高龄患者的“生死营救战”
帮扶工作刚起步,一场严峻的考验便接踵而至——一名90岁高龄老人因车祸遭遇严重多发伤,经多次手术后仍持续休克,且无法脱离呼吸机支持,长期滞留重症医学科的困境让救治陷入僵局。高龄、基础病多、创伤程度重,多重难题叠加下,传统诊疗方法逐渐 “捉襟见肘”。

关键时刻,郭仁楠主任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依托新技术的“高质量抢救”。
第一步:RUSH方案锁定休克“元凶”。抢救团队迅速运用重症超声RUSH方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超声探头下,心包腔无积液、心脏收缩功能尚可的影像清晰呈现,而下腔静脉纤细、变异度极大的特征,让郭仁楠主任当即判断:“容量不足是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这一关键结论,让团队瞬间明确诊疗重点——聚焦容量复苏与出血源排查,彻底避免了因固有思维误判为心源性休克、谨慎补液可能造成的二次损伤。
第二步:BLUE方案守护呼吸“通道”。患者氧饱和度持续偏低,是创伤性湿肺?还是急性肺栓塞?团队再次启用肺部超声BLUE方案扫描,影像清晰排除了典型“肺火箭征”(心衰表现)与肺实变,明确指向肺挫伤与少量胸腔积液。这一精准诊断为呼吸机参数的精细调整提供了“指南针”,有效规避了不必要的抗心衰治疗。

经过多日持续救治,老人最终转危为安,顺利脱离呼吸机并转出重症医学科——这场跨越生死的抢救,成为新技术临床价值的“活教材”。
“授人以渔”:为区域重症救治筑就“带不走的队伍”
一场成功的抢救,不仅是患者的生命奇迹,更是帮扶成果最有力的见证。它让我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亲身感受到,重症超声技术能在危重症救治中“化繁为简、拨云见日”,彻底打破传统诊疗的局限。

“这次帮扶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临床思维模式。”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志广坦言:“郭仁楠主任带来的不只是一项技术,更是一套完整的重症诊疗思维体系。我们会以此为起点,在全科推广重症超声,让这项技术真正扎根油城,惠及更多危重患者。”
对于帮扶的长远目标,郭仁楠主任有着清晰的规划:“个人与科室发展必须同医院战略同频共振。医院正全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而重症医学科是守护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唯有不断提升救治能力,才能为各临床科室保驾护航。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医院建立起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让重症医学的新理念、新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理念传递到技术教学,从实战抢救到能力培育,郭仁楠主任的帮扶工作,正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缩影。它清晰展现了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才培养,区域危重症救治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的广阔前景,也为克拉玛依乃至周边地区的重症医疗发展,写下了温暖而有力的注脚。
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宣传科
2025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