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从本土到海外的信赖:两封感谢信记录医疗温情瞬间
国际医疗部:跨越国界的生命守护,医患同心的真情暖光
(通讯员:胡兰珍)“现在浑身都有力气了,躺下来再也不喘了!” 哈萨克斯坦患者谢先生(化名)在病房里竖起大拇指,用略显生硬的中文反复说着这句话。从哈萨克斯坦CCU重症监护室九死一生后,他怀揣着对中国医疗的信任,跨越国境来到我院国际医疗部接受治疗。
“张炜主任每天都来病房,给我讲我的病情。”谢先生指着床头的诊疗方案,“他找了好多医生一起商量,治疗计划特别详细,我的病才好得这么快。” 临行前,他攥着张主任的手久久不放,眼里满是感激。
提到护士们,谢先生的笑容更加灿烂:“姑娘们每天陪我做检查、铺床通风,像家人一样照顾我。”他举起手机展示康复训练的视频,“她们教我锻炼,陪我聊天,这里的每一天都很温暖。”
合影时,他特意把医护人员都拉到身边:“我会记住这份来自中国的爱。”
这封异国表扬信虽短,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不仅是对我院国际医疗水平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中国医疗服务赢得的国际信赖。在这间病房里,张主任俯身问诊的专注身影、护士们日夜守护的温暖举动,让国界的隔阂消弭于无形,让语言的差异在真情中融化。这份跨越山海的医患真情,既是我院国际医疗部 “以患者为中心” 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医者仁心跨越国界的有力见证,为中外医疗交流绘出温暖动人的画面。
“多为老人想一步”:92 岁肿瘤患者家属笔下的 “亲人医生”
近日,宣传科收到特殊的感谢信。这是一封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一位92岁输尿管肿瘤患者李某的家属,在历经四年求医历程、见证亲人病痛缓解后,特意写下的心声。字句滚烫,既记录着漫长诊疗中的求医点滴,更满溢着对肿瘤科杨磊大夫的深深感激,字里行间的真挚与温暖,让这封寻常的感谢信显得格外动人。
致杨磊大夫的感谢信
尊敬的院领导:
您好!
我是患者李XX(92岁)的儿子。母亲在2021年查出输尿管肿瘤,住进中心医院肿瘤科,有幸遇到杨磊大夫成为我母亲的主治医生,在贵院治疗已有四年,每两个月就要来复查、治疗,这一路多亏有杨大夫!杨大夫总是那么细致耐心,每次诊疗都认真研究病历,尽心尽力施治。
今年母亲断断续续腹痛半年,我们始终没找到根因,全家人都揪着心。直到杨大夫接手后,反复研究她的病历,细心观察每次用药的反应,甚至加班比对检查数据,最终调整了治疗方案——这才让母亲脱离了苦海!现在她的腹痛明显缓解,能安稳睡个整觉了。这份恩情,我们全家铭记在心!
母亲年过九旬,身体脆弱,治疗风险高,很多医生不敢深究病因。但杨大夫从不敷衍,总说:“老人家遭罪,我们得多想一步。”杨大夫不仅关注检查单上的数据,更留意她皱一下眉头、一声叹气背后的痛苦。这份“把患者当亲人”的用心,让我们在无助时看到了光。
记得有一次复诊,母亲因疼痛情绪低落,杨大夫半蹲在轮椅旁,握着她手说:“奶奶别怕,咱们一起想办法。”这样温暖的场景,杨大夫可能习以为常,却让我们家属红了眼眶。您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是技术精湛的底气,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共情。
纸短情长,道不尽感激。唯愿您好人有好报,身体健康,工作顺遂!也盼更多患者如我们一般幸运,在病痛中遇见您这样的医生。
患者儿子:李XX
2025年7月16日
此封感谢信反映出一位高龄患者家属在漫长求医路上对医者仁心的深切感知与由衷感恩。它不仅记录了杨磊大夫四年如一日对92岁肿瘤患者的细致诊疗——从日常复诊的认真研病历、尽心施治,到为破解半年腹痛难题加班比对数据、调整方案的责任担当;更生动展现了医者超越技术层面的人文关怀:面对高风险诊疗时“多为老人想一步”的坚守,关注患者细微痛苦的共情,以及半蹲安慰情绪低落老人的温暖举动。字里行间既印证了“技术精湛是底气,生命敬畏是底色”的医者准则,也折射出医患之间因信任与关怀建立的深厚羁绊,更让“把患者当亲人”的职业温度在真实叙事中熠熠生辉。
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宣传科
2025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