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中心】援疆医者马涛:千里传岐黄,守护喀什健康路
(通讯员:孙苗)在祖国西陲的喀什大地上,一位来自克拉玛依的中医专家用一年光阴,书写了跨越千里的健康守护篇章。2024年9月,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马涛踏上喀什市人民医院的热土,以“传承岐黄薪火,守护边疆安康”为使命,在临床诊疗的一线、人才培养的课堂、技术推广的田间,为当地中医药事业播撒希望的种子,让千年中医智慧在帕米尔高原绽放新的光彩。
深耕临床:让中医良方扎根边疆诊室
“马医生的针灸和中药,让我这多年的老腰疼能直起来了!”在喀什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一位饱受腰椎间盘突出困扰的患者竖起了大拇指。
马涛深知边疆疾病谱的特殊性,立足当地高发的风湿骨病、脑梗塞后遗症、更年期综合症等10余种病症,构建起“辨证精准化、疗法多元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从调整经典方剂适配边疆患者体质,到创新运用针灸、推拿、中药封包等外治疗法,一年间累计让百余位患者重获健康。
她带来的不仅是诊疗思路,更有实打实的新技术:药物罐疗法缓解肌肉痉挛、产后中药封包促进产妇康复,这些“绿色疗法”在喀什市人民医院落地即受追捧。作为多学科会诊的“常客”,她30余次参与疑难病例讨论,用中医思维为临床决策提供新视角;每月2次的远程会诊,则架起克拉玛依与喀什的“空中诊室”,形成“基层初诊——远程指导——双向转诊”的闭环服务,让边疆患者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疗资源。
育林成荫: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生态圈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援建的真谛。”马涛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使命,协助喀什市人民医院搭建起“实习生筑基——规培生提升——在职骨干/医共体拓展”的三段式培养体系。
她主持带教师资培训2场,让教学理念扎根科室;15次专题讲座结合“一对一跟诊+病例复盘”,手把手带出2名能独立坐诊的中医骨干;辅导的2名医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实现从“跟学”到“能战”的跨越。
针对乡镇卫生院的需求,她量身设计“理论精讲+实操演练”课程包,将艾灸、刮痧、浮针、埋线减肥等2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拆解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教学模块。已完成60名基层医生培训,计划年内覆盖96人次,其中1名学员在喀什地区乡村医生技能大赛中斩获三等奖。“马老师总说‘处方要跟着患者体质走’,这种结合边疆实际的教学,比书本知识更管用。” 跟诊医生阿依努尔的话,道出了学员们的心声。
技术下沉:让中医适宜技术走进农牧区
“中医技术要接地气,才能留得住、用得上。”这是马涛跑遍喀什乡镇卫生院后得出的结论。
在阿瓦提乡,她发现农牧民因劳作频繁高发腰颈疾病,便针对性推广“中药封包+针灸”组合疗法,从选药配方到操作手法亲授亲带。如今,该乡中医外治门诊量较援建前增长2倍,牧民们不用再长途奔波,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中医。
从疏附县的卫生院到偏远村庄的义诊点,她带着诊疗包走村入户,把耳穴压豆、中药贴敷等“简验便廉”的技术送到群众身边。“以前不知道拔罐能治腿疼,现在自己在家也能试试了。” 一位维吾尔族大娘的话,正是中医适宜技术扎根基层的生动写照。
文化润疆:让中医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治病更要防病,中医的根在百姓心里。”马涛深知,中医药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她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推出5期科普专栏,将面瘫预防、脾胃调理等知识翻译成维吾尔语通俗内容;6场公益义诊中,她一边把脉开方,一边讲解“冬病夏治”“饮食调护”的养生理念。
当听到维吾尔族老乡用生硬的汉语说“中医亚克西”时,马涛觉得所有的奔波都有了意义。从准噶尔盆地到帕米尔高原,她用一年时间种下的中医种子,正在喀什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这支由技术、人才、文化共同浇灌的“健康之花”,终将在边疆大地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宣传科
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