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项目】守护生命的温度——神经重症医学科成功开展亚低温血管内降温新技术
(通讯员:陈兰兰、王海波)在神经重症医学领域,我们始终追求着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致力于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机与希望。近日,在科主任杨旭森的指导下,护士长陈兰兰、医疗组长王海波全力执行,成功为一名大面积脑梗患者开展了亚低温血管内降温技术,这是我科在医疗技术创新道路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当这位大面积脑梗患者被送入科室时,情况十分危急。面对挑战,团队迅速集结。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深知时间就是生命,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斗就此打响。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精准评估,医疗团队制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决定采用亚低温血管内降温技术进行救治。护士长则迅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紧急开会,调整人力资源,安排特护班次,确保治疗过程中所需的人力、设备、药品等一应俱全。
亚低温降温治疗,分为特殊物理降温(冰毯、冰帽)和血管内精准降温治疗,在神经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结前期亚低温特殊物理降温的实战经验,对于大面积脑梗患者而言,通过降低体温,可以有效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脑组织的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减少一氧化氮终产物的产生,减少神经元死亡,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死率、降低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发生率、显著降低脑瘫发生率,是治疗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方法,如果成功实施从而为保护患者的脑组织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操作过程中,每一步工作都进展得严谨而有序。血管内导管的置入,这一过程要求医生具备极高的操作技巧和精准度,葛辉医生在超声引导下,导管准确无误地到达预定位置,护士张晟榕快速置入测温导尿管,为后续的降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控温环节至关重要。通过先进的设备,对患者的体温进行精确监测和调控。将患者的体温稳定在目标低温范围(32 - 35℃),这个温度范围既能发挥亚低温的神经保护作用,又能最大程度避免因低温带来的不良反应。在整个控温过程中,医护人员时刻保持警惕,特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状态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设备参数,确保体温的稳定控制。
然而,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伴随着重重困难。从对新技术的熟练掌握,到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医护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大家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在整个治疗期间,医护团队持续坚守岗位,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马虎,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牵动着大家的心。每一次的病情观察、每一个数据的记录、每一次治疗方案的调整,都是我们医护人员对患者生命负责的体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亚低温治疗后,复温环节同样需要精细操作。复温速度必须严格控制,过快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脑血流过度灌注等严重并发症,过慢则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医护团队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复温方案,以极慢的速度逐步提升患者体温,例如每小时提升0.1 - 0.2℃。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持续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整个过程中,医护紧密合作,大家各司其职,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患者的病情评估、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到控温和复温过程中的精细管理,护士随时将各项数据反馈给医生,这需要医护之间高度的默契与协作,以保证操作的安全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和智慧。从技术操作的高要求,到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带来的挑战,再到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的疲惫,但我们从未有过丝毫退缩。这一成功案例,不仅是亚低温血管内降温技术的胜利,更是我们医护团队紧密合作的成果。
经过医护齐心协力的努力,团队医生、护士、护工都不断得学习,致使整个亚低温血管内降温技术的实施过程非常顺利。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此次成功实施亚低温血管内降温技术,是神经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实力的体现,也为今后应对类似病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相信,在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道路上,团队将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宣传科
2024年9月25日